2024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踔厉奋发,主动作为,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新进步。为充分展示办学成效,全面展示育人亮点,进一步提振精神、凝心聚力,官微推出“学院工作巡礼”系列报道,集中宣传展示各学院在立德树人、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共同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器人工程5个本科专业,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授权点。学院坚持“固基础、重实践、促创新、强能力”的培养目标,致力于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2024年全院全员砥砺奋斗,各项重点工作均取得突出成效。学院党委教师党支部荣获长春大学2023-2024学年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荣获长春大学2023-2024学年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办公室集体荣获长春大学2023-2024学年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荣获长春大学2023-2024学年教学工作先进集体,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记者站荣获2024年度长春大学十佳记者站。
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党建工作质量
学院充分发挥师生联合党支部的作用,秉承“教学相长、科教互促”的建设思路,积极推进“党建+人才培养”、“党建+学科建设”、“党建+科学研究”等赋能工程。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学院第三党支部成功申报了“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该成果全面提升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学院巩固推进“三全育人”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深化网络思政建设创新实践,在党建宣传阵地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学科建设发展工作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发展工作,着力促进学科平台建设,着重凝练学科重点发展方向,聚力完成学科评估等工作。

学院联合俄罗斯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建立微纳光电与控制协同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促进机电计材学科交叉,为学科发展做好平台支撑。在近两年间,学院建设有“智能康复与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吉林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吉林省自动化类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新东卓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长春大学分部等基地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科研与教学实力。学院还积极推动长春大学与iMED在特殊教育低视力领域的合作,助力长春大学-iMED特殊教育低视力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学院组建了微纳卫星应用技术、先进控制技术、视觉成像技术三个校级研究所,为学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学院在深入分析学术背景、现有研究基础,以及博士学位授权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智能控制与信息技术两个方向;联合吉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成功获批吉林省控制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联合创新平台,该平台是我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省域内学科共建的重要抓手,致力于汽车电子控制、先进传感与精密测量技术、人工智能及机电系统应用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学院聚力完成了电子信息硕士学位授权点核验工作;组织通过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首轮建设周期验收工作;此外,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发展和定位,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成新一代智能制造与电子信息融合创新学科群申报工作。

加强教学组织,提升教学改革能效
学院立足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行实操课程改革,实施AI+课程建设,推进虚拟仿真课程应用,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实施“头部企业”工程,执行“一系一赛”制度,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推动教法创新,科学设置专业实操课程。实操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将理论课程讲授演变成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实操课程“真-实-新”三维一体,采用认知-实践-反思三段循环授课形式,旨在让学生从认知理解到实践应用,再到反思深化循环递进,实现工程能力不断提升。学院在《现代电子应用技术》《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与应用》等实操课程基础上,迭代推进《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FPGA设计及应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等课程实操实训改革。学院积极推进AI赋能课程建设,组建 “AI+”课程教学团队。科学智能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学院组织确定了新一轮课程建设的重点,并组建了《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等AI试点课程的教研团队,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和智能化。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创建了“学生中心、教师引导、朋辈互助”三方协同的基础教学生态,激发学生们对电气电子世界的无限好奇和热爱。教研室精心构建了“以元件为基础、分立电路为核心、集成电路应用为重点”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能精湛的专业人才。凭借卓越的教学成果和团队协作精神,教研室先后荣获“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和“长春大学先进基层教学组织”等荣誉称号。


学院加强课程团队建设,打造具有学校优势特色“金课”,带动“课堂革命”。重点建设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国家级、省级优质课程,开发学科前沿的研讨性课程。2021-2023年建设有《通信电子线路》等6门重点课程,吉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虚拟仿真在线课程《高压断路器高压试验虚拟仿真系统》。

学院秉持“以赛促学”的教育理念,深入开展实践创新教育和学科竞赛组织工作。持续深化“一系一赛”模式,通过专业竞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化作用。2024年度,学院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学科专业竞赛40余项,参与学生超过950人次。在各项竞赛中,学生荣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4项,省级二等奖42项,省级三等奖33项;校级一等奖97项,二等奖112项,三等奖174项。





推进人才强院建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学院深入实施学校“攀登计划2.0”人才引育工程,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推进人才强院建设,制定实施《电院人才引进伯乐奖》《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人才引进办法》,全院动员,全员推荐,广泛促进人才引进工作。2024年引进青年卓越博士2人、青年骨干博士6人、青年教师博士2人;自培博士毕业3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人才强院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始终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活动平台。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文艺表演、体育竞技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在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学院紧跟时代步伐,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活动覆盖了东北亚博览会、航空展、社区服务、机器人大赛、老龄化社会创新发展国际会议志愿者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院精心构建了一个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就业服务体系。定期召开就业工作总结暨动员会议,深入分析就业形势,明确就业工作任务,细化就业工作措施,确保就业工作有序推进。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24届毕业生的综合去向落实率、优质就业率、留省就业率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名列学校前列。
发挥项目办学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学院联合俄罗斯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建立微纳光电与控制协同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要从事微纳卫星姿态测控技术、微机电系统设计和多源信息融合实时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学科发展做好平台支撑。

学院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中俄自动化领域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在2024年,中俄自动化领域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取得了新的进展,该项目成功录取了28名学生,其中包括3名优秀的本科插班生和25名硕士研究生。
学院成功承办2024年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长春)暨第二届老龄化社会创新发展国际会议,展示了学院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的影响力。学院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提升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促进老龄化社会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4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党建引领、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展现了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内涵建设,促进有组织教学科研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培养更多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