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冶金专科学校设立的电机专业,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历经院校更迭与学科发展,于1992年组建电子工程学院,2003年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500余人,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近200人,在校学生总人数2000余人。
学院深耕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领域,推动人才培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坚持“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产业”的专业建设定位;坚持“接口标准、接口职业、接口就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教学实践与生产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定位,逐步形成了“固基础、重实践、促创新、强能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产教融合为主要路径,以严规重能为要求举措,立足省域、面向全国,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87人,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0人、讲师3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7人,硕士生导师56人,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0人。拥有2个省级和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24年荣获长春大学教学工作先进基层组织,教师团队中多人次获得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师德标兵、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等荣誉称号。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通信工程系、电信工程系、机器人工程系及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6个系室和1个电子创新工程训练中心。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省品牌专业、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自动化(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含中俄合作办学)、通信工程(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省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中韩合作办学)、机器人工程(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5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授权点和“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授权点。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四个学科方向,与长春大学康复医学工程研究院共建“人机协同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吉林省十三五、十四五特色高水平建设学科(B类)、2025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群建设立项学科。
学院拥有吉林省智能康复与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技术创新实验室、吉林省多传感器测量与控制技术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具身感知与控制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iMED智能医疗特殊教育低视力联合实验室、长春大学微纳卫星应用技术研究所、长春大学先进控制技术研究所、长春大学视觉计算成像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还拥有吉林省研究生工作站、吉林省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吉林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与华为、小米、南瑞继保、大唐热电、东卓电子等国内3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学院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围绕复杂系统多目标控制驱动与算法优化、具身感知系统与装置、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分析、多物理场与多尺度建模仿真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与成果转化。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发改委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2项、教学成果奖3项、获得授权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80余项。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以本为本加强教学组织管理,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格规范,融入以规矩为基石的品格塑造,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持续改进方式方法,提升实施整体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积极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推动教学模式革新,推进专业实操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和AI+课程建设。近年来,出版专著4部、教材17本,教研论文30余篇,获评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秀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课程1门、校级品牌课程3门,校级优秀课程16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19门。学院注重创新平台搭建与以赛促学引领,近五年学生5500多人次参加40多项学科专业,获得奖项428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5项,省级一等奖92项、二等奖151项、三等奖141项;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立项48项、省级立项97项、校级立项85项。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韩国启明大学、韩国青云大学建立了本科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技术大学、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引进国际优质资源与先进发展理念,共建共享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国际化平台,推进高水平应用技术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始终恪守“重能力、严规格;重规矩、严要求”的培养理念,强调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产出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为遵循、创新转型为动力,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为建设高水平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贡献力量!